网上有关“一块大洋真的值钱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块大洋真的值钱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内容导读想必很多人都见过银元。这是一种在普通家庭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的货币。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这小小的一块钱了。但是,在民国小小的一个大洋却是… 想必很多人都见过银元。这是一种在普通家庭中一个月最基本的生活支出的货币。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这小小的一块钱了。但是,在民国小小的一个大洋却是值很多钱的。 首先,民国的物价与如今已是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翻翻历史书,对照着当时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不同因素来进行物价比对,然后,才能算出当时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 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来比较计算。然后,我们就能够算出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了。不过,我们也知道,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只能做一个大概的统计了。 今天,我们按当时上海的市场价来算,从大米,猪肉,白糖,棉布等衣服食物入手进行比较。1872年的时候,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而当时容量一石是10斗,大概在160斤,约合180市斤左右。因此,当时大米价格应该是在1.5分银元。 到了1901年,米价有所上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那个时候,一块大洋就是70元。又过了好些年,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米价有了一段稳定的时间,一斤米在3.4分钱,一个大洋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 在那期间,一个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1920年至1925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在5分钱,一个大洋买18斤大米。一个大洋买的到的猪肉大概在7斤左右,棉布只能买8尺了。白糖,油,盐都有所上涨。于是,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减弱了,大概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后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市石需要10个银元左右,一市斤需要六分钱,一块大洋只能买到16斤的大米了。一个银元买猪肉也少了2斤,只能买4——5斤,一斤需要2角钱。棉布买到的尺数也少了,一个银元可以买6尺。白糖,植物油,盐都涨价了。 最后,我们可以算出来,此时的一块银元折合人民币为30——35元。因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大洋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当然,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大洋的购买力,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会发生不同情况。 我们对照的上海市场物价在当时来说,比北平要高一些,约高出百分之十五左右。《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也曾说道:大概是华北地区的每块大洋相当于上海价值的一倍以上,这里是以收入计算的。 30年代,一块大洋在北平可以豪迈地来一顿羊肉火锅了。但是,南下到了上海,一块大洋只能吃两个人的西餐一次。至于贵妇们喜欢的逛公园,一个大洋基本上就是一张月卡的待遇了,去大半个月的公园是没问题的。如果看演出,就只能买10张入场券了。 而报童卖的报纸,在当时一个大洋就可以预订一个月的量,报纸就能送到家里了。书籍的话,一个大洋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或者两本比较薄的。至于鲁迅先生的《呐喊》,售价是7角。翻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查到,清末民初五个大洋可以买上一头健硕的大水牛,耕地必备啊。 那个时候,一个银元还可以买到一担米,但是,到了民国后期,只能买到一担谷子了,加工成米还得另算价格。如果按照等价交换,后来因为一个银元约等于0.8两,当时,一两银子是差不多是一百元,按照当时规定,银元有「 ”火耗”损失的,所以,看成一两银子。 因此,当时的一块银元应该是250元左右。这可不是胡诌出来的,是当时的相关部门规定的。除了当时的生活用品可以用作参考标准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当时发放的薪水来作为参考。 比如说:鲁迅先生在民国初的时候,在北师做教授的月薪是300块大洋,也就是3万元打底,相比较于一般人而言,这可谓是高薪待遇。那时普通工人工资大概只有五到十个大洋,就连蔡锷做云南总督也只有65个大洋,这差距还是挺大的。 宋朝时期,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概就是现在一张红色毛爷爷的购买力。因此,我们在进行换算,得出的大概结论就是:在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250元左右,到了民国后期,基本上就只能价值100元了。 虽然,最终我会告诉你当时的银元兑换成现今的货币相当于100-250元左右,但是,笔者还建议再乘以二到三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计算没考虑恩格尔系数的差距,恩格尔系数在25%和75%的差距下,食物的重要性会更加凸显,因为,原始数据是拿食物折算出来的。
一元钱在当时能买多少东西?
两千大洋,等于2000,000元人民币。
200大洋相当于160两银子,以英镑计算,当一英镑的含金量是固定的时,一英镑就相当于一固定数量的黄金,既不上涨也不下跌,相当于今天6000多人民币。
就谷物而言,在那个时候,一块好的谷物大约是两盎司银子。每石250到300斤。2000-2400斤粮食的价格,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在北京,也在6000斤左右。
扩展资料:
银元又称银币,洋钱,清代为“龙阳”、“洋”,民国的“大头”居多,为袁世凯、孙中山的大头。像太阳铸币又称“小头”,背面的帆船又称“远洋船”。随着世界数量的不断减少,收藏和爱好者数量的不断增加,伪造白银成为一些人牟利的手段,被人们欺骗。
1、铜银元:形状、大小和设计的银币是完全类似于真正的银元,但它是由铜为主体,因为铜是很困难的,导致模式和模糊粗糙,虽然镀银的外观,但摩擦,这是铜的本质,击败了比真正的银元尖锐的声音,伴随着一声口哨。
2、铅银:这是一个银元,里面装满了铅,外面也覆盖着铅。图案和真正的银元基本上没有区别,但声音厚重,沉闷,沉闷,带有咔哒声。
3、鼓鼓的银币:它的外层包裹着两层银皮。银层比较厚,不易被摩擦磨碎。这种填充银元是最常见的一种假银元,里面有铜、铁、钢、铅、锌、锡和其他成分。敲击发出的声音厚重,短促而沉闷,没有转动,重量小于真正的银币,通常不到25克。
4、沙版本的银元:这是由银砂技术的使用,表面粗糙,图像模糊,重量大约是20克,被迫撞到地面,可以破碎,破碎的表面是浅灰色的,材料主要是铅、锡和其他附近的白色金属,敲门的声音比较尖锐。市场上看到的大部分假币都属于这一类。
5、私人银:这种银是私人的,是银做的,假钱主要来自台湾的硬币交易商在市场上,中华民国期间在海南岛的铸造,因此也被称为琼版本的银,品种有大头纪念币,孙中山的建国,北洋元“长杨”货币,等等,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高声音指出,质量低劣、银颜色的不到80%。
6、修订银元:这银币一般用肉眼无法识别,无论敲门声音或测试银色或重量或纸浆是旧系统,这种方法欺诈是非常现实的,是真正的银字刻着刀或挖,然后特别银字粘贴起来,冒充高档罕见的产品传下来的银币,营利性。
1920年银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参考:
当时三十斤一袋的洋面,一块五大洋。一丈洋布,八角到一块二。小麦比较便宜,一块钱能买100斤。
你算一下,现在一斤米多少钱。
估计相当于现在的100元到200元。 要看什么时期的,民国早期相当于50多元,晚期只相当于30多元。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成立以前的大洋沿用清朝的):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1百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今人民币70元左右。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2分-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植物油每斤7-9分钱;食盐每斤1-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5—40元左右。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大约2角-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今人民币30—35元左右。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说来,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两客西菜套餐。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部《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比较厚的书,或者两本比较薄的书。
据资料介绍,清末与民国初期,五个银圆(亦作银元,也就是现大洋)可以买一头大水牛,一个银圆可以买一担米;民国后期一个银圆是一担谷。一个银圆等于0.80到0.90两银子,如果用这个价格等效现在的实物价格的话,一两银子的价值应该在100元以上;以民国初期算,大约值250元左右。一个银圆因为有“火耗”可以看做是一两银子——当时制银局就是那么规定的。当然,还可以用当时的薪水水平作为部分佐证:例如民国初期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做教授时月薪是300大洋,相当于现在至少3万元;一般的工人工资当时是5~10个大洋;蔡锷将军(云南总督月薪65个大洋);毛泽东做北大图书管理员月薪5个大洋(可能还有其它生活待遇)。而在宋朝,小牢子(牢房小吏)的月俸是2俩银子(工资是很低,但有“吃送”,所以愿意做这等小吏的人大有人在);其它一些有品级的官员是以谷米计算薪水的;可见,一两银子的当时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元以上,一般难以超过200元。
按照上面这个算法折中来算,民国初期一块大洋价值近似于今天的250元,而中后期则只值得今天的100元。
希望答案对你有帮助。
1920年银元相当于现在30——35元。
今天,我们按当时上海的市场价来算,从大米,猪肉,白糖,棉布等衣服食物入手进行比较。1872年的时候,上海市场上的大米单价是每石2.7银元,而当时容量一石是10斗,大概在160斤,约合180市斤左右。因此,当时大米价格应该是在1.5分银元。 到了1901年,米价有所上涨,到了2.2分银元一斤。那个时候,一块大洋就是70元。又过了好些年,到了1911年,在接下来的10年,米价有了一段稳定的时间,一斤米在3.4分钱,一个大洋大概可以买到30斤的上好大米。
1、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很多人酒都看不上这小小的一块钱了。但是,在民国小小的一个大洋却是值很多钱的。
2、首先,民国的物价与如今已是不同,那么,我们就应该翻翻历史书,对照着当时的日常生活用品等不同因素来进行物价比对,然后,才能算出当时这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一些日常用品的价格来比较计算。然后,我们就能够算出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力了。不过,我们也知道,物价的高低也是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我们在这里也只能做一个大概的统计了。
3、在那期间,一个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4、1920年至1925年,上海市场上的米价大概是一市石9.5银元,一斤大概在5分钱,一个大洋买18斤大米。一个大洋买的到的猪肉大概在7斤左右,棉布只能买8尺了。白糖,油,盐都有所上涨。于是,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减弱了,大概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后十年的时间里,上海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市石需要10个银元左右,一市斤需要六分钱,一块大洋只能买到16斤的大米了。一个银元买猪肉也少了2斤,只能买4——5斤,一斤需要2角钱。棉布买到的尺数也少了,一个银元可以买6尺。白糖,植物油,盐都涨价了。
5、因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的一个大洋的价值基本上都是可以算出来的。当然,前面我们也提到过大洋的购买力,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会发生不同情况。
关于“一块大洋真的值钱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伊人飘雪]投稿,不代表禧达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idaa.com/xida/54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禧达号的签约作者“伊人飘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一块大洋真的值钱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块大洋真的值钱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内容导读想...
文章不错《一块大洋真的值钱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