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的墨家学派的发展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墨家学派的发展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墨家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这样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如果我们并不反对这一划分至少反映了自人类文明产生之日起,神与人作为创造者与被造者其地位戏剧性的交错沉浮这一基本事实的话,则这一时代划分法可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墨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维柯所讲的神的时代,其特征是神谕和预兆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并构成人类最古老的习惯法及世俗制度。而在中国,相应于这一时代的年代划分可以截至秦统一中国或战国时代,其特征也不尽与维柯描述的神的时代想同,在中国,这个时代由神话故事、占卜、祭祀代替了神谕,但人们所生活的背景底色都透出一股浓郁的宗教的、超人力、超自然的神秘色彩。
这一时代的末期,即向英雄时代跨越的几百年间,也就是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东西方大陆各个文明中心地带几乎同时发生了一切划时代的精神变革。雅斯贝斯把轴心期称作“两大帝国时代之间的间歇,因自由而暂停和导致最清醒的意识的深呼吸”,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先哲,他们为人类树立了各不相同,但却具有普适性的终极人生目标和伦理行为价值规范。当然这种人类精神重建及最后的决择也是一个争鸣与优化的过程,反映在中国,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就是在这时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内在逻辑
墨家作为一个学派是由墨子开创,由其弟子传续发扬的带有武装和宗教色彩的团体,其成员称为“墨者”,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冯友兰先生认为墨者丧失爵位的武士,在当时称为游艺机侠。作为没落的职业武士出身的游侠其终身谨守的职业道德的发挥也便成了墨家学说的主旨。这种学说被荀子讥为“役夫之道”,但这种思想在当时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能使这些墨者如此效命的怕不仅仅是这一组织内部既定的严格纪律,其中不乏一种学派信仰与文化皈依的士的精神。
“兼爱”一如“仁”之对于孔子学说一样,成为墨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其中有与孔学之仁想通之处,但骨子里墨家的“兼爱”学说却是对孔子学说的彻底反动,而非“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墨家其他理论概念的提出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并为之服务的,由此也引起了孔墨之说的争论不休。
如何说“兼爱”是对“仁”的反动呢?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孔子之仁的涵义。《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曰“克己复礼为仁”。统观孔子仁的学说,我们可以得知孔子之谓仁是一种善而至纯的爱人之心,也可谓良心,但这种良心需克服自身种种弊病而回复到周礼所规定的道德规范之中才可能得以实现。换一种说法,也即爱人之仁,须遵守礼法制度,而周礼所反映的宗法等级关系反过来制约了这种爱必定是一种带有等级差别的爱。针对孔子的仁爱说,墨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兼爱”说,他主张“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否定爱的亲疏尊卑的差别。这种纯粹的人道主义原则引起了孔子及其后继者们的反驳与批判,孟子甚至直斥“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显然,墨学不仅是对孔学的反动,也是对整个既存传统伦理道德的反动。
在打出了自己的旗帜之后,墨子及其后学不遗余力地为其学说宣传、辨护,并用实际行为去实践他们的学说,墨子的一生便是墨家学说最恰当的注释。
为了使“兼爱”说在现实中成为可能,首先必须从理论上使其合乎情理,在这方面,墨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表法”,并使之成为墨家理论学说强有力的论辨工具。视众生平等的“兼爱“说与“亲亲有疏,尊贤有等”的“仁”爱说,如何区分孰优孰劣呢?墨子由此担出对于任何一种理论学说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检验方可辨其真伪,即谓三表法。“何谓三表法?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以此论辨工具,墨子论证了兼爱的绝对正确性,因为“仁者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这害”(《墨子兼爱下》)而谷除天下之害,就应当以兼爱作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的行动标准和指南。
按照墨子的论证,“兼爱”说才是最合理而适宜的学说,但是应该如此却不一定会必然如此,如何使这种学说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和导向呢?为此墨子从一种功利主义的角度提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下》)以个人利害关系来引诱人们对“兼爱说投上赞成的一票。
第三,墨子提出“天志”、“明鬼”说,企图借助天、鬼神的外在力量威迫人们按照兼爱说的指导去行为举动。他宣说天帝、鬼神对人们的行为有惩罚的权力,对于那些遵行兼爱说而去如是去做的人,会给予奖赏,对于不遵从兼爱说可交相别的人则给予惩罚,以此宗教的制裁促使人们接受兼爱说。
第四,除了鬼神天帝的监督外,墨子还需要有俗世的政治力量来保障兼爱说的实行。墨子提出“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取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他主张若要结束百人百义的混乱状态,必须选取贤与能,立为天子,并规定所选取出的政权代表及其政治机构拥有绝对的权威,实际上墨子所选的贤能成为天帝鬼神在人间的化身,履行着监督和赏罢罚的权力和义务。
这样,从个人到国家,从天国到尘世,墨子都详尽阐述并回答了“兼爱”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墨子以及后期墨家都是围绕“兼爱”这一核心理论展开辨论和论证的。
三、墨家学说与儒家的冲突和论战
正如前文述及的,墨家学说是对儒家学说的反动,因此,不仅仅在核心思想上墨儒两家根本对立,在论证各自学说的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分歧和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尚力”、“非命”与“命定论”的对立
孔子提出“命定论”,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寿夭治乱都取决于命,这种命定的差别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对此墨子持否定态度,他借助“三表法”对孔子的命定论进行反驳。他指出,首先从古者圣王那里找汪以“执有命者之言”,其次,从百姓那里也从未有人见过命或听过命的声音,第三,从实际效果看,汤武舛纣治乱不同说明人的遭遇不同是人力而非命定的结果。因此,墨子强调人力作用,而反对命定的儒家之说。
(二)、鬼神观念的不同
儒墨虽然都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对待鬼神的态度上却大不相同。《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虽然孔子因注重现世的伦理道德而未对彼岸世界投注过多的关怀,但他实际上是默认了鬼神的实际存在。鬼神相对于俗世之人,如同两个世界遥相对应的实体,互敬不扰,各行其道。而在于墨子,鬼神的存在实际上是其为实现墨家学说而提出的一种道德虚设,虽然他也煞费苦心地去论证鬼神的存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墨家学说是否存在宗教倾向这一问题,不可据此鬼神观而下定论,天帝鬼神已成虚设,而墨者并从未注重过自身内在超越,因此我们最恰如其分地解释也许是因为墨家思想形成于神话时代向英雄时代过渡时期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神话时代的痕迹。
(三)礼乐之辨
礼乐之辨是儒墨两家基于思想斗争的扩张与延续。在儒家看来,音乐礼仪都是先王教化民氓的工具,而墨子认为“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墨子这一论调节器遭到荀子的有力驳斥,他专著《乐论篇》以反对墨子的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邪,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四)义利之争
从表面言论上看,儒墨两家都对义极加推崇,如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而《墨子耕柱篇》中也说道:“今用义为政于国,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这良宝也。”他还声称“万事莫贵于义”。然而两家对于义的内涵及功用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领悟与理解。
墨子讲义显然是从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的,实际上还是围绕着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说而展开的,因为墨子宣称直接有利于天、鬼、人的事都属仁义,这实属是对兼爱说的一种迂回辨护而已。而儒家所说的义却是发于内而行于外的一种人类善的本性的体现,相对于此,墨家的义却完全可以由外力而完成,不必是否如此却不得而知,所行之义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其利的目的。可见儒墨义利观上的区别也是根源于两家各自的核心思想的。
1.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约前480-前400年),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本名翟,鲁国人,有的说是宋国人。
墨子平民出身,是小工业者。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班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2. 墨家的主要思想
墨家在政治上的主张主要是墨子的“兼爱 非攻”,这直接决定了墨家在军事上的“只守不攻”原则,也正因为墨家不把自己那些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优秀机械用来进攻打仗,才使统治者们不重视墨家(也无法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墨家后来的衰落。
庶民思想和时代背景
族土地所有制终于代替了宗子世袭、不得买卖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铁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大工商业暴兴,孔子的弟子子贡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不少“在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对“周制”和宣传“兴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一时期,处于“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然”的春秋战国之交,历史剧变的时代。周朝政治制度完全崩溃:政治上,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田氏代齐,各国家(此处“国家”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的行政、官僚制度代替了世卿掌权制度,由此产生了“士”这一阶层;经济上,封建领主经济转变成为封建地主经济,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终于代替了宗子世袭、不得买卖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时代;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铁的使用也普遍起来;大工商业暴兴,孔子的弟子子贡亦官亦商,富甲天下,此外,还有不少“在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墨子反对“周制”和宣传“兴利除害”等等,都是庶民思想的要和反映.
二 墨家的科学研究成果
1.光学
A.小孔成像 -----对光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
《经上》: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
《经说下》:景:光之入(煦)照若射,下者之入也高,高者之入也下。
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古代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事实中认识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约二千四五百年前战国时期的墨翟和他的弟子,通过实验证明了光这一性质,并在中国和世界上第一次对光的直线传播作了科学解释。
实验的情况是: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开一个小孔,人对着小孔站在屋外,在阳光照射下,屋里相对的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对此,《墨经》解释道:“光之煦(照)人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意思是说光穿过小孔如同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人的头部遮住了上面来的光,成影在下边,人的足部遮住了下面来的光,成影在上边,于是便形成了倒立的影。这段话科学地解释了光的直线传播原理,阐述了小孔成象的现象。墨家所做的这个实验,是中国和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象的实验。和墨翟差不多同时代的希腊帕拉图学派,虽然也认识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但他们提出的光学理论比《墨经》晚,水平也没有超过《墨经》。
B物和影的关系
墨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第一次解释了物和影的关系。《墨经》中说:“景(影)不徙,说在改为”,“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其意是在某一特定的瞬间,运动物体的影子是不动的,运动物体的影子看起来在移动,是旧影不断消失,新影不断产生的结果。比如:飞翔的鸟儿,它的影子仿佛也在飞动着,实际上并不然。墨家指出飞鸟遮住了直线前进的光线,形成了影子。一瞬间后,飞鸟移动了位置,原来光线照不到的地方,现在照到了,旧影就消失了,而在新的地方,出现了新的影子。这就是说,鸟在飞翔中,它的影子并不跟着移动,而是新旧投影不断更新。
墨家在研究了两个光源同时照射一个物体和成影现象以后指出:一个物体有两种投影,是由于它受到两个光源照射的缘故;如果只有一个光源照射一个物体,则只会产生一个投影。这些论述与现代光学中的“本影”,“半影”描述非常吻合。
在二千多年前,能这样深入细致的研究光的性质,解释影的动和不动的关系,是非常不容易的。
C. 镜成像的理论
我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出现了青铜镜,到了战国时期,无论在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墨子和他的弟子对镜子成像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的理论。
在分析镜面成像的时候,墨家把物体看做无数物点组成的,所成的像由无数“糗”(音:qiu)组成。“糗”字本义是炒米粉,在这里取它极细小的含意,描述物体成像的像点。
墨家知道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墨经》上说:“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景就 是影,指物体的影像;内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所 以我们知道墨家已研究出光线聚集原理。
墨子家对凸面镜生虚像的原理也很了解。《墨经》记载:“景之臭无数,而必过正,故同处其体俱然。”意思是说:物体影子由物体距离镜子距离的远近来确定,任何一处都可成影,所以说影无数,但这些影子都必然通过焦点,即过“正”。在我们知道的所有能成像的物体中,太阳是最远的,所以它成像在焦点上。而物体离镜面愈近,成像的位置愈远;如果物体和太阳一样远,则影像也在焦点上,所以说,“同处,其体俱然”。
墨家已经知道凹面镜成倒实像的现象,《墨经》说:“临镜而立,景到。”意指物体经过凹面镜的反射,所成的影像是倒的,“到”就是倒的意思。书中对这种现象给出了解释:“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从《墨经》中的记载可以看出墨家对光的性质以及凹凸面镜成像现象相当了解。不难推测在墨家所处的时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凹面镜及凸面镜。而且墨子及其弟子一定做了很多次实验,并针对这些实验进行了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才能得出这些结论。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经史著作中,《墨经》是唯一一本对我国古代几何光学发展进行系统性论述的典籍。
2.力学
力的定义
《经上》说:“力,形之所以奋也。”
《经说上》解释:“力:重之谓也。下举重,奋也。”
论物与力
何为形?墨子认为天地万物始于有,有就是有行。这个概念的外延大至天地,小至质点,而有形者皆为之物。可见,“形”是总摄一切的客观存在的物质。
何为奋?其含义是“动”,是“震动之状”。认为物上午本质属性是广延,广延的本性有三种,一是可分性,二是能动性,三是形成性。由《经上》可知,物质的分合集散而成为各种各样的物体。由此看来,宇宙间没有无运动的物质。
物何由而动?墨子认为物质之所以运动,无不由力而生,力是原因,形动是结果。“力,形之所以奋也”,就是说使得物质运动不已的是力。如果给这一范畴赋予新意义,相当于“能量”,而形则相当于“质量”。
——《墨经》中关于力的定义是从人的体力概念引伸出来的。书中定义,“力,刑之所以奋也。”这里“刑”就是“形”,指人的身体。“奋”的原意是鸟张开翅膀从田野飞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力是使人的运动发生转移和变化的原因。
机械运动
力学是现代物理的重要分支,是研究机械运动的科学。《墨经》中记述了丰富的力学知识。《墨经》中提出了关于机械运动的正确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在墨经中进一步阐述了平动、转动和滚动等几种不同的机械运动形式。《墨经》中对这些运动形式的定义是非常科学的,例如在书中将平动定义为“俱止、动”,意思是说一个物体的所有部分要静止就全部静止,要动就全部都动。
浮力原理
《墨经》中写道:“刑(形)之大,其沉浅也,说在衡。”就是说,形体大的物体,在水中沉下的部分浅,是因为物体重量被水的浮力平衡的缘故。这些认识说明墨家不仅定性的认识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关系,而且有定量的概念。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浮力原理,并开始在生产中加以应用。
杠杆平衡原理
《墨经》中讨论了杠杆平衡问题。在《墨经》中将砝码叫做“权”,将悬挂的重物叫做“重”。支点的一边叫做“标”(力臂),另一边叫做“本”(重臂)。如果两边平衡,杠杆必然是水平的。在平衡状态下,加重其中一边,必将使这边下垂。这时要想使两边恢复平衡,应当移动支点,使“本”缩短,“标”加长。而在“本”短“标”长的情况下,假若再在两边增加相等的重量,那么“标”这一端必定下垂。
《墨经》不仅清楚的叙述了种种杠杆实验的结果,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这些实验做了正确的解释。例如,它解释上面讲的“标”一端下垂的实验现象,认为是由于力臂和砝码的联合作用大于重臂和重物的联合作用的缘故。这个解释不仅考虑到力或重的多少,而且还考虑了距离和平衡的关系,虽然没有得出明确的定量关系,但是实际上提出了力学中“力矩”的概念。所以可以说,墨家已经发现了杠杆平衡原理。
3.几何学
《墨经》在数学方面,提出了一些几何学的定义,这表示我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理论几何学的萌芽。例如:
“平,同高也。”说的是平的定义,指出高低相同就是平。
“直,相参也。这里参就是三。三点共一线就是直,这是直线的定义。
“同长,以正相尽也。”是说两个形体相比较,恰好相尽就是长度相同。
“中,同长也。”说的是形体的对承重心的定义。
“圆,一中同长也。”这是《墨经》中对圆的定义。这与近代数学中圆的定义“对中心一点等距离的点的轨迹”是完全一致的。
此外,《墨经》中还提出了“端”、“尺”、“区”、“穴”等概念,大致相当于近代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书中写道:“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端,是无间也。”“端”字原意是植物初出土的芽尖,整个植株由它长成。这里借用来描写几何学上的没有厚度也没有间隙、无法间断的“点”,这种思想虽然在现在看来还不是完全准确,但在当时的文明程度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墨经》它包含的墨家的一些数学思想,主要是若干形式逻辑原则和给数学概念下定义的思想.墨家讲究“正名”,重视概念,对一些数学概念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定义,如右表所示:
墨家的数学基本概念定义和逻辑思想在先秦曾一度大放异彩.可是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思想没有与中国古代数学真正结合起来.直到清代,才又有人重新研究.尽管如此,《墨经》中的数学思想的产生,表明我国在2 500年前就已较严密地研究几何,比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问世还早100多年.
4.宇宙论与时空论
(1)宇宙间万物的起因
《经上》说:“故,所得而后成也。”
《经说上》解释:“故:小故,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若见之成见也。”
《经》中,“故”有一种力量,足以使得别一现象出现。可见,“故”就是一事一物之所以生,所以成,就是客观事物生成的原因。表明原因引起结果,结果显出原因。所以“故”这一范畴,反映事物见因果的必然联系。
《经说上》中,指出世界上一事一物的出现,必有一事或数事为其先决条件。“小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条件,是“大故”的一部分。大故是形成事物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 论宇宙为整体
《经上》说:“体,分于兼也。”
《经说上》解释:“体:若二分之一,尺之端也。“
《经上》中“兼”即整体,总体,全体。体即个别,个体,部分的意思。因此,“个体是从全体中分出来的”这说明宇宙是统一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都从整体分出。
《经说上》中“尺”是线的意思,端是点的意思。用举例来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表现为“兼”和“体”两个范畴关系的存在。
《经上》说:“久,弥异时也。”
《经说上》解释:“久:合古、今、旦、暮。”
《经上》说:“宇,弥异所也”
《经说上》解释:“宇:蒙东、西、南 、北。”
《经上》中“久”是永恒,是长远。“弥”是 合,是周遍,兼全体而无遗。“宇”是寓。“所”是方所、处所。
宇宙二字的含义就是时间和空间。不过墨家对其有特用的哲学术语—久宇。
墨子用矛盾的统一论来阐述其时空观,对宇宙是有限还是无限做了辨证的看待,而且阐明了物体的运动必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内。墨子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物是外延最大的概念,包含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其内涵指实际存在的东西.宇宙有的地方被物质充盈,有的地方不被物质充盈,宇宙是有与无的统一.时间和空间是一切物质存在的根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墨子通过(物体)运动研究时间、空间,并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从而阐明了时空"有穷无穷"等思想。墨子的宇宙图象是空间、时间、物质、运动有穷又无穷,在无穷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限的物质,物质运动不止。
三.后记———墨家的衰落
墨家在历史上之短暂存在过一段时间(墨子在世时)
墨家的消散并非墨家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墨家在战国已经分裂,除所说的墨离为三的相广氏,相夫氏,邓陵氏三家外,还有以黄老道补统墨学思想的宋研,尹文一家,以墨家逻辑学自立一家的名家惠施,还有许行的农家,都出于墨学,战国末期墨家中心转入秦国,但并非主张秦国去灭六国,而是让秦皇用墨家思想治国,为秦国守城,在秦国当时的兵法中与<<墨子>>中所记载的守城兵法是一样的,墨子怕兵法被侵略者利用,所以墨子只写守的兵法,不写攻的兵法,墨家的消散是因为<<韩非子>>所说的"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秦国利用墨家的学说让国家纯朴,节省资源用于军事,又利用墨家弟子守城,统一后因当时大多游侠出于墨家,而且墨家是为受侵略国守城的军事团体,统治者根本不容墨家的存在,所以秦统一后墨家便压逼墨家,因为墨家的反战思想使墨家在秦迅速衰落,秦统一是根扰<<韩非子>>的中思想富国强兵,韩非被李斯陷害,在狱中写出<<韩非子>>,最终李斯逼韩非服毒自杀,秦皇最终很后悔,但便用了<<韩非子>>中的霸道思想加速兼并战争,统一后便实行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到汉初,汉统治者不让墨家墨兴,在<<史记>>中没为与墨子和墨家有关的人立传,如墨家的弟子,"止楚攻宋"一事被墨子感染的墨子好友鲁班,初学黄老道后转墨学的宋研,尹文,学于墨学的农家许行,受墨学影响出身贵族却反对贵族剥削的隐士陈仲,都不立转,只有晏婴有立转,墨子也只是"宋大夫,或与孔子同时,或之后..."这二十多字概括.司马迁可能想为墨家学者立传,但因为资料大多来自于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汉朝压逼墨家所以司立迁无法找到墨家的资料.
墨家其实也并非完全消散,只是失去了官方学说的地位,但隐于民间,墨者大既有三种分枝,一类是传统墨学学者,在<<盐铁论>>中就是民间的墨家学者与儒家学者联合起来在一次辩论大会中批判西汉中叶的黑暗统治.当中儒者居多数.一类是游侠,游侠其实大多都出于墨家,因为统治者压逼墨家以组织形式分离成游离形式,就是游侠,在<<史记>>中司马迁为游侠立传,实质暗示了墨侠的去向,还有一支就是后来与黄道道融合的墨家弟子,淮南王刘安曾广招贤士,当中有许多就是出自墨家,当中在<<盐铁论>>有所记载,后来刘安以黄老道思想为主,结合各家思想写成<<淮南子>>,还有<<淮方万毕术>>,但<<万毕>>今只存残卷,但当中许多就是与<<墨经>>中所记载的科学技术.淮南王谋反失败,许多门客都遭到牵连受到诛杀.但那时起其中一支墨家弟子已经与黄老道,方仙道,民间儒者融合,形成后来黄巾起义的太平道.经典<<太平经>>延续了以天为最高主宰,当中许多思想就是出于<<墨子>>,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殓,黄天当立",实质是以墨家的天志挑战官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天命思想.到晋翰葛洪先生在<<抱朴子>>中所说道教变化术大者唯有<<墨子五行记>>,道教神仙故事中有墨子成仙的记载,可见早期道教有一支来源于墨家,墨家思想也融入了道教,到后来的<<赤松子中诫经>>,<<太上感应篇>>这类劝善书其实都是<<墨子>>的天志,明鬼,兼爱,非攻的思想,<<墨子>>一书也收录在<<道藏>>中,道教中强调人要行善积累功德这一思想其实来源于墨家,章太炎先生说"道教教义,本诸墨氏,源于流长",墨家思想虽在官方学说沉积两诘年,其实融入了道教中,另外就是成为了游侠的主导思想,宋朝野史中记载南侠展照自小爱读<<墨子>>,可见<<墨子>>在民间一直流传着.
结语
墨家的科学技术和它的思想的及其博大精深,现在看来都不禁为其伟大而惊叹,在那么遥远的时代的如此非凡的思想和成就,但其科技和思想的突然断流也不禁让我感到无比的遗憾和疑惑。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古人的思想,不是为了获得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墨经》
《墨经中的物理》
《经上》《经说上》《经说下》
《墨言物忌》
《墨家与科技教育》
《史记》
墨子 生平 [和讯博客]
关于“中国的墨家学派的发展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皇甫奇]投稿,不代表禧达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iidaa.com/xida/687.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禧达号的签约作者“皇甫奇”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的墨家学派的发展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的墨家学派的发展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墨...
文章不错《中国的墨家学派的发展史》内容很有帮助